政府擁有龐大資料庫,但受限於各單位間資訊未能流通、個資授權等問題,民眾辦事往往得在各機關間奔走、冗長費時,國發會今年因而規劃「數位服務個人化(My Data)」,讓數位政府再跨一步。
政府以服務人民為目的,但隨著網路時代來臨,行政效率自然得與時俱進,行政院今年起推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方案,而「My Data」便是數位國家底下的一環。
國發會資管處處長潘國才表示,「My Data」的出發點很簡單,現在網路普及度很高,希望愈來愈多事情能在網路上完成;從政府部門出發的話,就是透過使用者自主授權,讓政府機關或民間業者取得其個人資料,以便捷民眾取得更多個人化服務。
簡單來說,「My Data」有三個關卡,第一、確認身分,第二、經過個人授權,第三、通過授權後,可以取得自己資料,進而去做加值應用、下載。
以醫療領域為例,許多人都有在不同醫院、診治不同疾病的經驗,不過面對醫生時,常常難以精確地闡述自己病歷、症狀;若使用「My Data」,就能夠線上取得醫院的用藥紀錄和病歷,有助於讓醫生更了解病患過去的就醫情形、用藥情況,不只提升就醫品質,更能免去病人對於自身病症不熟悉,引起的焦慮感。
即便在能源領域,「My Data」也有可發揮之處;台灣夏天氣候悶熱,許多民眾回到家就想要打開冷氣,但又怕電費帳單爆表,此時就可以透過「My Data」獲取用電額度和紀錄,進一步規劃省電計畫。
潘國才表示,由於「My Data」涉及授權、身分識別、各部會間系統界接等工作,今年算是籌備年、慢慢進入實作階段,明年會有更多成果;目前規劃2018年要達到個人資料在民生消費的進一步應用,擬與財政部、台水、台電等單位合作。
潘國才說明,民生消費是與民眾最切身相關的資料,而且資訊取得上也比較沒有難度,預計民眾明年就可以透過「My Data」取得水電費、瓦斯費等金額與紀錄,進一步做好小家庭的財務管理。
不論是哪種領域的資料應用,「身分認證」都是第一個關卡,潘國才指出,自然人憑證是強度很高的身分認證,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也不是每種資料都需要這麼高強度,未來可能依不同服務等級,對應不同強度的身分認證。
除了自然人憑證、我的E管家會員,也考慮開放Facebook或是google作為認證管道。
潘國才也以衛福部推動的「健康存摺」為例,直指這是很成功的應用模式,民眾使用健保卡或自然人憑證,成功登入健康存摺後,就能取得自己的健保就醫資料,也可以查詢、下載個人的健保卡狀況及領卡紀錄、保險費計費及繳納明細等;甚至能就過去健康資訊,預測未來的疾病風險。
潘國才表示,如果未來「My Data」在各部會、單位的應用可以發展如健康存摺般的模式,就好比民眾在各部會都有個線上小秘書可以幫忙,便利性大大增加。
若數位服務個人化能夠廣為應用,未來也可以創造更多加值服務,讓數位政府再跨一大步。
日期:106-11-17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