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賴清德上周視察「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桃園總部,他表示,各項目例如行動支付、電動車、自駕車等,除了有示範場域,還要訂定具體期程,讓國人更清楚政府在做什麼,否則「亞洲‧矽谷」這4個字對台灣人來講是陌生的。「亞洲‧矽谷」簡單講是以物聯網為中心,建構一個創新創業的生態系,既有在地的示範場域,也連結美國矽谷。除了有示範場域之外,一定要有期程,特別要跟國人生活結合,例如5年或7年內台灣要變成行動支付的社會,「要有目標,然後有決心去做,國人就會跟進,力道就會大」。
賴院長視察「亞洲‧矽谷」計畫時,提示行動支付要有完成目標的期程,顯然賴揆注意到台灣行動支付躊躇不前的困境。其實台灣行動支付不發達,不是因為支付工具不夠,反倒要埋怨支付工具太多。因為除了四大國際支付工具Apple Pay、Samsung Pay、Android Pay、Line Pay全員到齊外,國內電子支付的專營與兼營業者合計多達31家(包含5家電子支付專營業者、4家電子票證業者,以及22家本國銀行兼營電子支付業者),一個小小的市場裡擠了35家業者,這還不包括「街口支付」、「夠麻吉」等未登記為電子支付機構的業者。
由財政部領軍,公股銀行、財金資訊公司及臺灣行動支付公司共同發起之「台灣Pay QR-Code共通支付」在上周正式啟動,為原本不相容的台灣各家行動支付App提供了互通的條件,首波有12家銀行,目標是26家銀行約600萬客戶,看似軍容壯盛,台灣行動支付普及化會因此而達成嗎?
事實上,早期法國經濟學家賽伊(Jean Baptiste Say)所提出的「賽伊法則」(Say's Law),宣稱「供給本身能創造其自身的需求」,早已經被否定。如今,在行動支付市場上仍源源不絕推出大量且多樣的新支付工具,若以為行動支付社會可以因支付工具增加而達成,實在是「緣木求魚」。
台灣地區行動支付之所以「行動」遲緩,除了市場狹小競爭者眾之外,有些原因是非戰之罪。最主要是台灣因為治安良好,攜帶鉅款不怕搶;偽鈔少,閉著眼睛收鈔票不怕假;提款機多,領取現金很方便;超商取貨便利,線上線下連結佳;因此除了找零不便,現金支付沒有甚麼「痛點」。
行動支付業者同時因跨界配合不佳,無法展現其「亮點」。行動支付的兩大應用是掃碼支付與感應支付。原本QR-Code掃碼支付很便利,也不限手機的應用系統或廠牌型號,但因電信業者「假數位」(科技部長陳良基先前批電信業者用語)聯網慢,甚至無法聯網使用。至於感應支付,國產手機廠不配合,某大廠去年新系列手機5款中只有一款支援NFC電子錢包功能;此外,各店家的POS機五花八門,甚至「老、中、青」各代都有,有的要感應兩、三次才會成功。
除了受限於現金支付沒有什麼「痛點」、跨界配合差無法展現「亮點」之外,應用場景少,真正該使用行動支付的地方卻仍在使用現金支付,才是行動支付在台灣「行動」遲緩的真正原因。目前可以使用行動支付的地方,主要在於百貨公司、大型賣場、便利超商、知名餐廳等。這些應用場景的共同特性是(連鎖)規模大、帳務稅務清楚,其中多數店家原先都已接受信用卡,再增加其他支付工具並沒有太大的調適問題。因此,行動支付工具在同樣的應用場景持續增加,只是徒勞無功。要擴大行動支付的使用,須增加應用場景,從擴大行動支付的需求面做起。
換言之,台灣行動支付無法做大,在於無法落實應用在生活的每個層面,尤其是小額支付。2011年財政部發布統計,全台灣約有120萬個登記有案的店家,其中月營業額在20萬元以下者有40多萬家,占登記有案店家數目的三分之一以上,可以免開發票。事隔多年,隨著物價逐年上漲,這40多萬家小店,月營業額超過20萬元者日益增加。
這些小店家一旦接受行動支付,「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其中為數不少的店家,勢將因月營業額超過20萬元,從而失去免開發票資格,進而使其稅負增加;甚至擔心稅捐單位推估追索其以前幾年短漏繳的稅款。民眾生活最經常往來的這些店家,才是落實行動支付應用最鐵桿的抗拒者。因此,須先解決基層店家問題,行動支付才能有落實發展的基礎。
提高店家配合意願,需要財政部給予店家提高免開發票的月營業額門檻(2011年曾有提高至50萬元之議)。若採行此方案,其配套要求應是店家的支付方式改為行動支付。如此,就長遠而言,因為涓滴不漏,在稅捐稽徵上對財政部反倒是以小搏大,更為有利。或者,財政部以租稅特赦方式,對於因行動支付而稅負受衝擊店家,同意在一定年限內不增稅額,且不追討前面各年之短漏稅款。
因此,賴揆所要求5年或7年內台灣要變成行動支付社會,關鍵的最後一哩路不在於金管會,而在於財政部。
日期:2017年09月26日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