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國際金融科技專利戰如火如荼地展開,國內金融業的專利數卻少之又少。國民黨立委曾銘宗昨(1)日表示,國內業者如不圖改進,未來在金融業務上很有可能被擋在「專利壁壘」之外,動彈不得。
他強調,金融業去年獲利突破5,000億元,但不能短視近利,得要趕上世界趨勢。
曾銘宗昨天舉辦金融科技專利公聽會。他解釋,當前包括行動通訊、大數據、雲端計算、虛擬貨幣、資訊安全和物聯網等六大科技驅動金融業,讓傳統金融服務改頭換面,各國也開始布局圈地,申請專利。
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十萬件金融專利,美國擁有超過4.5萬件,日本約有1.7萬件,韓國也有近1萬件,且持續增加中。
但國內金融業者不但少有投注資金研發新金融科技,就算研發成功也不懂得申請專利,讓專利數量少得可憐。
曾銘宗指出,目前全球金融界前幾大金融科技專利持有者,包括VISA1,342件、 美商美國銀行1,052件等,前五大中有四家公司在美國,其他國家也相當積極,恐形成世界的專利壁壘。
歐付寶董事長林一泓也指出,對岸跟許多國家甚至將概念、技術和流程都註冊,可能危及國內業務的發展空間。
對此,金融業者反應國內要發展金融科技專利不缺資金和技術,但嚴重缺乏人才。第一銀行數位銀行處處長許鴻勛指出,金融科技近年所帶來的破壞式創新讓國內業者措手不及,分不清楚金融科技專利到底屬於數位銀行、法務專業,還是資訊科技,定位上就存有分歧,更難找到相應人才。
曾銘宗表示,人才外流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最大的問題是業者難以尋得兼具金融與科技兩項專業的通才。
政府和民間都必須規劃投入更多資源,就人才問題找出解決辦法,否則未來就不是金融主導科技,而是科技主導金融。
面對國際大動作布局FinTech專利,許鴻勛提議國內業者與其內鬥,不如打群架,應該建立「專利交叉授權平台」,讓業者互相分享成果,在彼此的基礎上發展出更多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