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聯合晚報>
台灣行動支付發展「龜速」,不僅跟不上美國,現在連中國大陸都已大幅超越台灣,台灣行動支付發展如此「龜速」,歸根究柢,「使用習慣尚未培養」、「一般商店態度消極」是兩大主因。
第三方支付法令去年過關,這為台灣行動支付市場開了大門,Pi行動錢包、LINE Pay陸續推出市場,透過這些軟體,消費者可繳納停車費,到大醫院看病不用到櫃檯批價,可用手機支付所有醫療費用。
只是,這麼方便的金融支付方式,但為什麼在台灣推廣速度如此之慢呢?
第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台灣金融付款太方便,消費者使用現金、悠遊卡即可付帳,信用卡、行動支付對於消費者來說,變成可有可無的付款方式;行動支付能提供快速、便利的結帳,忙碌的上班族自然樂用行動支付,但一般在外買菜的婆婆媽媽而言,現金反而才便利。
美國人習慣使用信用卡付帳,塑膠貨幣、電子交易對於美國人來說是家常便飯,因此行動支付在美國相對容易推廣;中國與美國的情況則是完全不同,中國金融支付便利性極低,尤其坐計程車時,金額會計算到小數點後兩位,消費者光是掏「幾毛錢」就得掏很久,計程車司機若要找錢也很麻煩,所以,當支付寶一上線後,即廣受消費者喜愛。
美國、中國可說是金融支付極端的兩個例子,對於台灣來說,金融支付方便、信用卡又尚未普及全民生活,這讓台灣消費者不必要、也沒有立即使用行動支付的誘因,台灣消費者使用習慣尚未培養,也讓商家對建置行動支付系統態度消極。
台灣雖已有許多網路公司推出行動支付軟體,但一般商店也得要配備支援NFC技術的行動支付POS系統,才能讓消費者做行動支付,大多數的商店暫時不想花錢更換新型態POS系統,「market player」(市場參與者)不多,台灣行動支付要想盛行,恐怕還要很長一段時間。
資料來源:聯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