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自 2018 年 1 月成立至今即將屆滿一年,1 月 3 日集結台北、新竹、台中三地校區的學員於華山 1914 文創園區舉行成果展,現場實際呈現許多能應用於生活中的人工智慧技術。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同時公布台灣人工智慧學校針對結業校友們所做的《AI 人才概況調查》顯示,當今企業在推動 AI 應用上,最大的挑戰為「資料品質及不佳且取得不易」,其次為「資源不足」及「找不到適合的人才」。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表示,人工智慧在全世界發展非常快,我們必須去思考在這樣的洪流下台灣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如何占有一席之地。為了讓人工智慧遍及全台灣,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應運而生,不到一年時間已培養 2,700 位來自不同產業之人才,我們希望運用民間的資源,不依靠政府,號召對人工智慧有熱誠之有志之士,透過 4 個月密集的訓練將人工智慧的概念內化,讓這些學員能在各行各業擔任人工智慧種子,學校作為催化劑,帶動台灣人工智慧的發展。
陳昇瑋說,從 2017 年 3 月中研院成立團隊到企業協助 AI 化開始,台灣已有許多企業積極投入產業 AI 化行列,甚至有多家企業已經送上百位人才到人工智慧學校受訓,並進行成功的前導性研究(pilot studies) 與 AI 專案,應用範圍也從原先的生產線、製程優化,快速延伸到財務、銷售、行銷、倉儲管理等不同部門。
為了更加了解業界 AI 化的狀況,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也針對結業校友進行《AI 人才概況調查》,這份調查是台灣首度進行、最貼近企業現場的 AI 人才實況調查。
台灣首份《AI 人才概況調查》
資料品質不佳、資源不足、找不到人才名列三大挑戰
這份調查主要針對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台北總校第一、二期結業校友,欲了解台灣企業在推動產業化的實況。根據統計結果,有 72% 的校友在結業之後,選擇回到原產業繼續服務;另有 15% 找到新工作;有 4% 的校友選擇自行創業。至於業界 AI 應用的情況,有 67% 的校友表示,結業後的工作與AI 應用發展相關。
至於目前業界實際推動 AI 應用的情況,有 59% 的校友表示,資料品質不佳與取得不易是目前推動 AI 應用所遇到最大的困難,其次則是資源不足(43%),及找不到合適人才(39%)。其他困難還包含了:IT 基礎建設不足(38%)、管理階層支持不足(32%)、找不到合適題目(34%)。
人工智慧應用多元,2019 年將是應用大爆發的一年
本次成果展,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結合台北、新竹、台中三地結業校友的畢業製作,實際呈現能應用於生活中的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產業類別包括:醫療、農業、製造、網路社群及生活應用。廖俊智指出,2018 年是 AI 元年,2019 年 AI 將在不同產業以各種形式出現,預期今年會是應用大爆發的一年。
本次成果中,有多組使用圖像辨識技術做出不同類型的應用。包括透過人工智慧產生符合圖片的文字敘述,未來可應用於導覽解說、提供視障人士影音描述幫助,以及影像監視警示通知。也有可於網路平台及手機使用的植物辨識圖鑑平台及 App 軟體,只要拍下葉子,就能辨別植物品種。
另外,人工智慧技術也能幫助農業節省人力,例如:透過電腦視覺辨識辨別好壞咖啡豆的智慧咖啡豆機,藉由軟體與硬體的結合,節省人工過濾瑕疵豆所耗費的人力,以降低人工成本,同時提高咖啡豆品質。
醫療照護結合 AI ,病情一旦惡化可提早發現
台中榮總則集結院內資源,集合了院內醫師、護理師及資訊室相關部門,透過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與東海大學產學合作,提出病情惡化預警的計畫,幫助醫院照護團隊迅速找到病況惡化的病人,儘早提供相關治療,預期一年可提供約 900 位病人照護,是 AI 應用於醫療照護創新的一步。
該專案集結了腎臟科、胸腔科、血液腫瘤科、腸胃科、一般外科、直腸外科 2007 至 2017 十年內共 39,761 位病人的 99,861 筆住院紀錄。將病人的基本資料、生命徵象,及檢驗數據依時序進行資料分析、訓練與測試,預計能達到提供至少 3 小時的預警時間的成果。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下一步:成為產業 AI 化的平台
為更貼近企業需求,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將繼續深化做為產業 AI 化的平台,在 2018 年 11 月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友會成立的同時,也宣布全台唯一的專門 AI 人才媒合平台上線,將從人才培育、技術交流、學術夥伴、到專案顧問,以各種形式協助企業的 AI 導入。陳昇瑋執行長展望未來,希望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不只是學校,而是能突破學校框架,進一步提供人工智慧領域到顧問諮詢、技術推廣、新創輔導、產學連結,更多的社群交流甚至到個人的職涯發展,讓人工智慧真正在每一個領域、每一個角落深耕。
日期:108-01-03 資料來源:Tec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