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09/04/27
資料來源:聯合報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政院日前宣布將推出社交距離App,使用者開啟藍芽後開始追蹤兩用戶間的距離;曾接觸確診者,或位在人潮密集處就會警示。外界憂App暴露隱私,負責此專案的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表示,此App對隱私的保障優於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據了解,App本月底就會開放民眾下載。
針對外界擔憂的民眾隱私疑慮,社交距離App專案負責人詹仲昕說,該App不須註冊,使用者開啟系統期間,每15分鐘就會換一個帳號(ID)。如有使用者確診新冠肺炎,由疾管署徵得同意後,取得他過去的所有浮動ID,並發通知給曾和這些ID接觸過的用戶。
近日敦睦艦隊隊員確診,政府發出21萬簡訊通知可能接觸者。詹仲昕說,社交距離App掌握的範圍更精準,如收到訊息,就代表真的曾與確診者近距離接觸一段時間。社交距離App也將比口頭疫調更公正,定義兩用戶間的任何接觸為「曾接觸」,民眾不必再透露接觸形式是一同搭車或曾有親密關係。
詹仲昕表示,社交距離App除了不必註冊,也將如同台灣AI實驗室提供的其他服務,一律公開原始碼供他人使用。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說,App完成後,已有國外軟體公司來接洽討論。
他說,社交距離App的資料全在使用者個人手機裡,也讓使用自由決定要不要提供足跡,不像鄰國採政府集中管理。例如新加坡的社交距離追蹤工具就由政府統一發ID,要民眾用電話號碼註冊。
詹仲昕說,該社交距離App與疾管署連接,不怕民眾「自行宣布確診」,進而發出不必要的通知訊息。這個App也有加密,萬一某用戶使用的ID被盜用,該戶帳號包會夾雜10個假的ID。但他表示疫情一結束就應停用此App,避免使用者的足跡持續被記錄。
詹仲昕說,社交距離App不但符合歐盟規定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還有多項隱私保障環節,比歐盟規費更嚴謹。他也說台灣人少更適合使用社交距離App,像歐盟人口多,當地App只能一天替每個用戶產生一組ID,當天所有足跡都在同個ID中,資訊安全疑慮較大。